關鍵詞: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到目前為止,我國旅游景區的規劃以及設計尚還沒有形成一套與自身相適應的特色化方法和理論,在設計的前期便帶著嚴重的盲從性,最終造成了旅游景區設計過程當中諸多問題的產生,其中尤為突出的問題便是在旅游景區的景觀規劃設計當中嚴重缺乏人文關懷。本文所論述的人性化旅游景區景觀的設計正是基于當前我國社會物質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迫切需要更多精神方面的享受、需要找到回歸大自然的感覺以及找到到心靈上的歸屬而進行論述的。
1旅游景區規劃設計的現狀
目前,我國的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依然處在探索的發展階段,有關旅游景區規劃和設計的實踐研究以及理論研究都較為有限,而且缺乏合理的和科學的理論性指導使得一些旅游景區的景觀建設變得盲目化,不規范,造成了旅游景區生態環境的破壞、旅游吸引力減弱、景觀資源浪費等問題的出現。就現階段我國旅游景區的發展狀況來看,一些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的重點主要放在完善和健全城市營銷服務體系上;而一些經濟落后地區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更為重視的則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F在旅游漸漸地成為了一種時尚,人們紛紛出門去旅游。旅游業快速發展,但從長遠的角度而言,抓住人心才是關鍵。因此從人性需要方面的考慮,人性化設計是未來的主流。旅游發展漸漸成為了一個城市促進經濟發展以及樹立城市美好形象的一種手段。
2旅游景區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許多地區在對旅游景區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都普遍存在著以下這些問題:
2.1形式化
多數旅游景區的規劃設計當中,人們往往過度重視景觀設計方案的平面效果,一味的追求旅游景觀的形式意義,但卻忽視了人們的心理感受。旅游景觀的好壞不能只是用來看的,更是應當用來切實“感受”的,如數字景區中,電子自助導游終端講解內容總是固定順序播放,信息量有限而且缺乏信息反饋,人機交互性有待提高。此外,絕大多數電子導游尚無法提供定位、自動點名、掉隊提醒和散客自助旅游線路設計等“個性化旅游”服務。當今,旅游景觀設計的重點要明確人的主體地位,應當強調人在旅游場所中的體驗,旅游景觀如果缺少了人的參與便會完全失去設計的意義。
2.2理論研究不足
我國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方面的理論基礎非常薄弱,并且缺乏旅游特色,很難科學合理地指導旅游景區的規劃實踐。除此之外,在當前旅游景區的建設當中,我國旅游景區的景觀規劃設計依然存在著諸多指導旅游開發的規劃性文本,這些規劃文本之間的互相銜接以及協調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2.3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許多旅游景區景觀的建設以及設計者往往只是仿照其它旅游景區特色景觀進行表面形式的設計,卻忽視了與當地實際狀況的有機結合,對文化底蘊以及地方歷史的挖掘不足,嚴重的缺乏人文關懷,造成了旅游景區景觀缺乏設計依據和文化理念,進而逐漸失去了地方特色。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是我國多數旅游景區景觀普遍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往往使旅游景觀流于形式,缺乏內涵。此外,還有一些旅游景區景觀的設計通常轉嫁其它景區的地方特色,沒有切實的立足于本地民族文化和人文信息。
2.4基礎設施建設較差
很多旅游景區的景觀方面都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差的問題,這就使得游客經常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作為精神消費活動之一的旅游,應當配備完善的配套服務以及潔凈的景區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廣大游客切實感受到身心的愉快。
除了以上這些問題之外,我國的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當中還存在著許多其它方面的問題,比如對景區環境綜合評估不足、設計雷同、破壞自然資源等等。一個優秀的旅游景區,應當綜合性的考慮設計規劃、風土人情以及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因素,而旅游景區景觀的審美應當在各種要素與矛盾的相互協調之中獲得,只有充分的保持各種矛盾和要素之間的相互協調,才能夠從根本上給廣大游客帶來美的享受。
3 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人性化”的措施
3.1完善交通規劃和布局
旅游景區中的主要交通組織方式為人車混行和人車分行:(1)人車混行指的是行人和機動車在同一個道路中通行,如何處理便利和安全二者的關系,應當綜合性的考慮場地環境、游客的通行意愿、景區規模、人車混行等各個因素。采取與之相適應的交通組織方式與路網形式,應當遵循因地制宜和通暢而不穿行的原則。應當根據旅游景區內部不同的旅游需求、基地形狀、景區規模、游客的行為軌跡以及景區的地形來進行合理的布局,此外,還應當充分的保持旅游景區內部場地的通暢和完整,游覽交通的流向和出入口應當保持一致,以有效的防止逆向交通流的產生,避免不必要的穿行交通,達到出行安全便捷的最終目的;(2)人車分行能夠保證旅游景區游憩活動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力的防止旅游景區內部機動車通行所引發的空氣污染、噪聲和交通安全問題對日常旅游活動質量的負面性影響。采用人車分行方式進行景區交通布局時,應當遵循這些原則:第一,旅游景區交通的布局方面應當設置車行道以及人行道兩個相對獨立的路網系統;第二,應當充分的明確車行道路的分級,盡量采用圍繞景區布置的方式;第三,在車行路的盡端或者周圍應當設置一定數量的停車位;第四,應當盡量將步行道設置在旅游景區的內部,以充分地把景區的公共服務設施、活動場地和綠地有機地聯系起來。
3.2重視自然景觀和道路的協調
通常旅游景區都擁有著非常美麗的自然景觀,旅游景區的交通布局應當和景區美麗的自然景觀相互融合和協調,不僅要充分的滿足游客和車輛通行的要求,還應當達到再造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協調一致,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古跡、植被和自然景觀的破壞。旅游景區的道路景觀設計應結合景區的地貌和地形,利用曲面邊坡設計、邊坡綠化、適勢造景等設計手段來使人造景觀充分的融入自然景觀,還自然以美景,還游客以美感。
3.3加強景區游憩場地的“人性化”
在對旅游景區的游憩場地進行人性化方面的設計時,應當把握的原則有:
(1)游憩場地應當選擇能夠便捷到達、靠近游人的最佳位置;(2)游憩場地的選擇應當避免風口位置,確保場地良好的遮風條件和充足的日照;(3)游憩場地的設計應當全面地考慮季節變化和植物配置等細節性方面;(4)步行道旁邊應當設有休息區、坡道和扶手;(5)應當明確場地設施的實用性。
3.4旅游景區衛生設施方面的人性化設計
保持環境清潔和衛生不可或缺的工具就是衛生設施,旅游景區中應當設置的衛生設施應當包括垃圾桶、公共廁所、洗手設施、飲水器具等。飲水機應當設置在游客比較集中的休憩場所,在人流交叉的節點,應當設置比較開闊的飲水平臺,此外應合理的設計飲水的寬度和高度,以方便不同人群的使用;對于公共廁所的設計,應當堅持美觀、方便、經濟、衛生和適用等原則,注意和周邊環境的協調,保持良好的通風和采光,還應當考慮公廁使用當中的感受,比如私密性、清潔等問題;為方便游客洗手來設置存放行李所必要的平臺,還應當保持排水管的潔凈和暢通。
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國人性化旅游景區景觀的規劃和設計應當滿足當今人們物質消費的迫切需求,還應當充分地滿足人們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從根本上展現出旅游景區的景觀特色,加強規劃設計的人性化,力求給廣大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促進我國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文雄,王耀.景區游客中心人性化要素解析[J].旅游論壇,2011(4).
[2]申健健.景區規劃的人性化研究[J].總裁,2009(7).
關鍵詞 云龍湖;風景區;景觀設計
1.概述
云龍湖風景區位于徐州城西南部,歷史上俗稱“簸箕洼”,1958年挖湖筑堤修建防洪水庫并改名為“云龍湖”。其上游與軍民河相連,水系屬于沂、沭、泗水系中的泗運水系下游,是我國南水北調東線設計方案的必經之地。湖之東、西、南三側緊臨云龍山、韓山、珠山,形成了“三面云山一面湖”的態勢。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云龍湖風景區在徐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它特有的歷史文化特色,人文古跡眾多,歷史遺存厚重。風景區內動植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對于整個市區的環境質量影響極大。尤其是通過近十年的開發建設,景區規模與效益初步顯現,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更因其身處主城區,而與本市居民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休戚相關,完全與本地的生態環境、居民生活和城市交通、人文社會融為一體。
2.云龍湖風景區
陳從周先生講“造園有法而無式,計成所說的‘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園冶》一書終未列式,能做到園有大小之分,有靜觀動觀之別,有郊園市園之異等等,各臻奇妙,方稱得體(體宜)?!庇纱丝梢?,我們造園要因地制宜有自己的特征,云龍湖風景區在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歷史特征同時賦予了每個景區應有的地脈、文脈、人脈。
2.1 水域遼闊、駁岸蜿蜒
劉熙載《藝概•書概》說,線條和“風水”學中的“龍脈”一樣,“直者不動而曲者動”, 紅樓夢第四十六回脂評說“九曲八折,遠響邊影,遠離煙灼,縱橫隱現”。云龍湖前身為防洪水庫,但現如今云龍湖岸已是蜿蜒曲折,氣韻生動之致,使人產生“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之感。再者,云龍湖水面遼闊,州、島、堤“互相借姿”的景界甚多,與水的倒影、林木與建筑產生虛實忽見的效果。山屏列于東,湖橫列于西形成東實西虛的形勢,但湖面往西北延伸的天際線卻是高樓,往南也毫無景致可言,游人無法觀賞到一幅完美的風景畫面,如若能“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 則“圖外有畫,咫尺千里”游人無論在山上或泛舟湖中或漫步島堤都會感受到置身畫境,如游畫中。
2.2 安亭得景、樓臺入畫
“每個城市都有一些使人感覺得到的、顯示出智慧的地方,像沙漠中的綠洲一樣,使人牽掛、向往和富有創造力”云龍風景區在徐州市就起著這樣的作用,麥克哈格講“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不是為人類表演舞臺提供裝飾性的背景,或者為了改善一下骯臟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作為生命的源泉,生存的環境,誨人的老師,神圣的殿堂和挑戰的場所來維護,尤其是需要不斷的再發現自然界本身還未被我們掌握的規律,尋根求源?!苯o了我們警醒,今天的我們應當追求的是天、地、人和諧的美,在云龍風景區建筑風格多樣,既有兩漢風格的漢畫像石館,又有明清風格的杏花村館,現代風格的滑索館,還有北方園林風格的盆景園,加之其自然野趣,更加突出了其歷史文脈,可謂是“安亭得景”“樓臺入畫”《老子•十七章》曰:“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為自然”,云龍風景區給游人“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 的美,自然之理,自然之趣體現的極佳。
2.3 山體神氣、植物豐富
筆者認為氣候是云龍山景區由于其他城市綠地的重要因素?,F代都市人們踏青、遠足,無疑就是想徜徉于大自然懷抱實現“居移氣,養移體”的身心需求,領悟“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的思想境界。五十年前毛主席在云龍山上向全國發動了“綠化荒山”的指示,從此祖國的萬里河山披上了綠裝,今之云龍山植被基本上改變了側柏純林,季相、色彩變化豐富,形成了復雜而多樣的生態系統,再者同時也講究“晴巒聳秀,紺宇凌空,極目所致,俗則屏之,嘉者收之”五代荊浩《山水訣》說:“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痹讫埳接斡[路線的安排實為巧妙。郭熙《林泉高致》提出:“山有之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薄案哌h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飄飄渺渺?!边@種感覺使游人在不同方位,不同情景才能生成的境界,因此,所謂“每遠每異,山形步步移也?!笔褂稳藭r而在景中時而又在景外,撲朔迷離,游覽興致倍增??芍^是信步盤垣時,澄懷觀道??!
3.結語
陳從周先生在《梓室談美》中說:“余曾云不知中國畫理,無以言中國園林?!迸c此同理,只有設計者具備詩心畫眼,才能使園林創作臻于“如畫”的妙境?!皥@林藝術一端和自然生態綰結起來,另一端和繪畫文化綰結起來?!惫P者認為如若在設計時把這三位一體觀點加以發揮,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景區“天然圖畫”之境得以升華。云龍山集奧、幽、秀、美于一體,云龍湖集活、虛、動、文于一身,實則相映相襯,相雜相和,相補相成,相生相發。這本身形成的山水地貌不僅是可利用資源的寶庫,也是解決所有設計問題的最好典范。云龍風景區通過挖掘本地文化資源基礎上創造突顯具有自己代表性的景點,展現出了云龍風景區南北兼收的景觀特質。
參考文獻:
[1] 陳從周.《說園》. 同濟大學出版社,1984(11).
[2] (美)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8).
[3] (美)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 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1.項目概況
珠山風景區位于徐州市主城區西南方向,占地2860畝,緊依云龍湖與小南湖,背山面水,北望濱湖公園、市民廣場和徐州音樂廳,是云龍湖風景區一處集觀賞、游憩和文化體驗與一體的城市公共綠地。該設計規劃用地面積約51.11公頃,東至金山南路,西連珠山北路,北接湖中路,南接湖南路。
1.1場地現存問題
場地現有資源豐富,依山傍水,山體植被覆蓋率較高。但是場地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1.1.1 山體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珠山山坡處原有大量非法民居建筑(現已拆除),導致山坡處植被大量被砍伐,山體裸露,邊坡不穩定;山林中大量原生林地被側柏林代替,山體植被景觀效果單一,林相結構單調,生態效益低下。這些問題間接導致山體生態系統的惡性循環,所以山體的生態修復是在規劃設計中首要解決的問題。
1.1.2 山體景觀資源利用不足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品質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享受自然,回歸自然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緩和有限綠地面積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關系也就成為城市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徐州是一個多山的城市,珍貴的山體資源作為城市中比較有特色的景觀資源應得到很好的重視開發利用。珠山風景區所處地理位置優越,但是并沒有發揮出場地資源優勢,景觀價值一般,而且不是城市公共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新的規劃設計中應最大限度的發揮場地優勢,提高山體可利用率,體現珠山風景區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
2.設計理念與設計定位
2.1設計定位
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和云龍湖風景區規劃以及對基地現狀分析把珠山風景區規劃定位為:以良好的自然環境為依托,不僅使云龍湖風景區自然與文化資源相結合,突出云龍湖夏景景觀,形成景觀意向豐富的濱水綠地,而且充分利用山體景觀資源烘托佛教文化精神,塑造景觀效果多樣的城市山林綠地。
2.2設計理念
設計本著充分利用場地資源與地形優勢,為市民提供一個傍山帶水,盡幽居之美的城市公共休閑綠地的目的,使人們可以在城市的繁華之外獲得一份心神的恬淡與平衡。主要立足于用現代設計手法使云龍湖景區文化、珠山傳統禪意文化與現代景觀相結合,設計一系列小型開敞空間、親水棧橋、平臺和穿梭于植被中的步道網絡。游走其間,綠草繞足;或登上親水棧道,蘆笛茫茫,彩蝶翻飛;或入山林中探路,叢林夾道,竹巷幽深;或依身湖畔,觀荷花魚影…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形式完美結合,營造城市中一片詩意的“山水城林”。(如圖一)
3.設計原則
3.1保護優先原則
對山體按核心保護區、嚴格調整區和重點修復區分別進行保護控制。核心保護區:加強保護山體原有肌理特征,文物古跡,古樹名木等。嚴格執行保護規劃和管理要求。嚴格調整區:一方面保護山體原有形態,植被,對景觀效果欠佳的山體景觀進行局部調整。如改善山體林相結構,擴大灌木、地被類植物面積,增加山體的景觀層次和景觀特色。另一方面對山體被破壞人文景觀資源進行復原措施,并逐步清理山體上非景觀性建筑。重點修復區:對被破壞較嚴重的山體部分,首先采取相應生態性修復措施,完善山體輪廓線,增加植被覆蓋率,逐漸恢復山體景觀和游憩功能。
3.2山水相融原則
依山傍水是場地的優勢,設計應使山水相融,兩部分之間自然過渡。例如設計中利用GIS的數據處理能力建立山體的高程數據庫,并通過輸出模型得出場地的徑流數據,在此基礎上依據山體徑流走向在山體中設計生態截洪溝,目的是在雨水充沛的季節可以收集山體雨水形成自然水體景觀,同時收集的雨水可長時間的為山坡植物供給水分;而在雨水較少的季節,裸露山體巖石可營造出別有韻味的枯水景觀。這樣整個區域內景觀多樣性不僅豐富,而且從景觀效果上使山與水自然交融。
3.3因地制宜原則
景觀設計應充分尊重場地原有資源與地形優勢,最大限度利用場地原有資源,少動土木。如濱湖部分的東部“真趣池”和“匯心池”的設計,均采用梳理河道,貫通云龍湖的方法,在動用最少土方的情況下,美化湖岸形態,增加岸邊景觀的多樣性。
植物配置方面,場地在考慮恢復山體植被,改善林相的同時,配合云龍湖總體規劃(春花秋韻,冬情夏荷)主要選取能夠突出夏景的植物,營造屬于云龍湖南邊獨特的景觀特色。如小南湖區域根據東坡文化特色,選用竹子、海棠、梅花為主要樹種,營造一片詩意的氛圍。濱湖東段突出“夏荷”主題,在水中種植大面積荷花。濱湖西段區域則以石榴來突出初夏景觀,同時用它作為湖西秋韻園的過渡。
4.景觀規劃布局
對于珠山風景區的規劃設計主要分為:中心廣場區、文化體驗區、山體生態恢復區、濱湖觀光休閑區、濱湖生態休閑區。功能分區之間相互連接和滲透,以滿足不同功能的需求,給市民提供一個更具文化與生態的城市休閑綠地。
4.1中心廣場區
傳統文化與現代風格相結合的廣場,起名為“亦樂廣場”,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之意,而且與云龍湖北岸的“善樂廣場”相呼應。廣場的形式選用螺旋式發散狀,一方面目在形式上使山體和湖水相結合,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解決場地高差問題。廣場上鋪裝、樹池、景觀座椅、景觀燈飾和花池等的設計,合理利用佛教元素,如荷花、竹子等圖案,既彰顯佛教文化,又與凸顯云龍湖夏季景觀相互呼應。
4.2文化體驗區
此區域以烘托佛教肅然起敬的文化為目,區域內包括玉露廣場、濯纓臺,沉心橋、滌心池、禪意廣場、梵音宏等幾個景觀節點。在這些景點中充分運用佛教文化元素于地刻、景墻、雕塑、植物中,使游人處處都能感覺到濃濃的禪意。如玉露廣場,廣場中心以一滴水與一顆佛祖遺落的佛珠為中心雕塑,加之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環繞其中,整個環境清新脫俗,與佛教清幽淡雅的氛圍相暗合。(如圖二)
4.3山體生態恢復區
山體生態修復主要針對恢復山體被作為耕地和建筑用地的部分,完善山體輪廓線,增加植被覆蓋率,調整植被林相結構,逐漸恢復山體景觀和游憩功能,把山體景觀延續下來并與山下景觀相協調融合,形成比較自然的整體山林景觀效果。
4.4濱湖觀光休閑區
增加水生自然植被,選用適應于湖邊生長的鄉土植物,營造蘆笛翻飛,水杉成林的景觀效果。設計濱水棧道和部分小型開敞空間來提升場地景觀品質,為人們提供足夠的休閑娛樂空間,賦予場地豐富的現代氣息。如云龍湖東岸設計的“荷風遠香”景點,沿湖邊種植大量蘆葦、荷花等植物,加之現代曲橋的設計,使人們步入其中不僅有很好的視覺體驗,而且有荷香四溢,神清氣爽的精神體驗。又如“志清臺”景點,此親水平臺周邊同樣以荷花為主要造景植物,選用蓮藕為廣場主要情景雕塑。一方面烘托佛教文化精神氛圍,另一方面與云龍湖夏景景觀相呼應。
4.5濱湖生態休閑區
西段濱湖生態區有大量水杉林,設計中盡量保留場地原有景觀效果較好的植物群落,通過擴大其面積、豐富植被景觀層次、增加游園路以及部分景觀設施,使沿岸濕地系統得到恢復與完善,形成徐州市一片景觀價值極高的杉林氧吧。
東段濱湖生態區是珠山佛教文化與小南湖的東坡文化的交匯處,,在保留場地原有的植物群落基礎上增加竹林,因為竹子既是佛教文化的代表植物,而且是蘇東坡最喜愛的植物之一。因此用它作為兩個區域的過渡和融合。
5.結語
珠山風景區的景觀規劃設計從“山、水、城、林” 的理念出發,充分發掘場地資源優勢,使景區內各景點相互融合同時,場地文化和自然風貌得以巧妙結合,突出生態和文化主題。
參考文獻
[1] 楊葳,王文奎,等. 福州市山體保護規劃研究[J]. 規劃師,2008(8).
[2] 孔孝云,吳天謀,等. 珠海城市空間拓展中的山體保護與利用[C]. 200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8.
關鍵詞:城郊空間;田園景觀;景觀規劃設計;生態
1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理論基礎
1.1 景觀生態學理論 景觀生態學作為地理學和生態學的交叉學科,具有獨特的生命力和高度的綜合性。與自然保護、規劃、景觀設計、野生生物學、土地評價、地理學、環境科學、林學、農學等學科密切相關,尤其是目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與景觀生態息息相關,有著廣闊的前景
1.2 景觀美學理論 景觀美學的研究,是美學基本原理的具體運用。景觀美學是環境美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1.3 景觀安全格局理論 景觀中存在著一些關鍵的局部,點及位置關系,構成某種潛在空間格局。這種格局被稱為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它們對維護和控制某種生態過程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景觀過程中,格局決定功能,要實現土地持續利用這一景觀功能穩定性,要求相應景觀空間格局的維持與優化。
1.4 可持續性發展理論 “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態觀”同樣是田園景觀規劃設計必須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在城市建設中,為了保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與發展,協調開發與保護,對我國現有的自然資源進行合理性和科學性的規劃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2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基本原則
2.1 以人為本原則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包含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
2.2 生態原則 生態原則是鄉村田園景觀規劃設計的核心,從深層意義上講,景觀規劃設計是人類生態系統的設計,是一種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設計,是一種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
2.3 區域文化植入原則 地方區域性生態原則是一種適應性原則,自然景觀有其自身和諧穩定的結構和功能,人為的設計必須適合其原有狀態,是人為引入的景觀元素帶來的負面作用最小化。
2.4 景觀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既是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準則,優勢景觀管理的結果。每個景觀都具有與其他景觀不同的個體特征,既不同的景觀具有不同的景觀結構和功能。
2.5 整體綜合性原則 田園景觀規劃與設計需要運用多學科的知識,把景觀作為一個整體單位來思考和管理,達到整體最佳狀態實現優化利用。
3.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思路與內容
3.1 規劃目標 在進行田園景觀規劃具體的設計以前,首先確定田園景觀規劃目標,以目標為導向進行規劃設計。目標的制定針對不同階段有所不同,即分別提出近期目標及遠期目標。
3.2 田園景觀規劃的核心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的核心是通過田園景觀規劃將農業生產為主的生產景觀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觀以及特有的田園文化特征和田園生活方式的引入,在自然景觀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和未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之間,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體系。
3.3 田園景觀規劃的內容
3.3.1 區域位置 近郊空間可以按照田園景觀的方式發展,中國城市大規??焖侔l展促使了城鄉一體化空間的巨大變革,在城市近郊建設和發展鄉村田園景觀,開辟了城市鄉村新型綠化途徑,優化了城鄉空間的結構。
3.3.2 綜合資源評價 對項目所在地進行綜合資源合理的評估分析,可以有效的保證各種資源合理性、有效性的被利用開發。主要包括項目所在地的歷史文化資料(歷史沿革、古今名人、文化習俗等等);技術經濟指標;所在地的自然條件(包括氣候、日照、水溫、降雨量、土壤條件、地形地貌、環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塊的肥沃程度);交通道路情況(周邊環境狀況及旅游資源);社會人口現狀;經濟現狀;已有的相關規劃成果:現場踏勘工作所獲得的現狀資料。3.3.3 田園景觀的特點
1 功能的多樣性田園景觀是集自然景觀與人造景觀的,它既滿足觀賞功能、生產功能、科教、娛樂等功能于一身的具有多功能特征的景觀形態。從而增加田園景觀當中的科教色彩和娛樂項目,豐富了田園景觀的景觀結構。
2 生態性 從田園景觀自身的發展要求來看具有維護自然生態機構,維持景觀生態性的特征。是影響田園景觀的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3 地方性 根據基地的現狀條件、地形地貌特征,應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在現有的種植、養殖基地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的農業生產的歷史及特點,結合當地土特產的開發,營造出有地方特色的田園景觀。
4 文化景觀特性 田園景觀具有文化形態,這些獨特的文化與城市文化有著強列的反差,這正是田園景觀的精神所在。所以應該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人文、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生活習俗甚至飲食文化等等,這些文化與田園景觀結合,所營造出來的景觀則更具有神韻。
3.3.4 景區類型與功能分區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在景區與功能關系上要保證景區與功能的合理有機組合,既要滿足人們對景區的審美要求,同時要滿足人們居住生活方式的功能性。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的開發基本可分為四個類型:農產品提供型;鄉村空間提供型;體驗交流型;綜合功能型。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各景區依據主體特征景觀或有特殊價值的景觀進行的典型景觀規劃。典型景觀景區可包括如下景區:
1 各種花卉種植區 以觀花賞花和園藝學習為主要功能,建立以高檔鮮花、盆花、盆景為主的花卉園藝景觀。景區以花寄情,將人間的喜怒哀樂以生命的形式予以表達,即可使游人的情感得以抒發、釋放,有達到了綠化美化山野的目的。
2 休閑酒店餐廳區 休閑酒店餐廳為家庭和朋友聚會提供舒適怡人的時尚休閑空間。酒店的總體設計體現“親近自然”這一主題,讓游人在“對酒當歌”的同時感受“采菊東籬下”的田園風格的悠閑。
3 菜園果林區 該片區展示果品及季節蔬菜的栽培技術及生產過程主,同時為游客提供參觀、品嘗、采購和購買等服務。用優質水果、新鮮的蔬菜全面取代種植作物,推廣、引進適于本區域的優質高效益的品種。
4、漁業景區 利用濱水生態環境的優勢,建立深水區的魚類放養,供人垂釣,水灣處修曲橋,淺水區放養魚、蝦、蟹、貝等供游人捕捉。一靜一動的畫面,為人們創造了一處妙趣橫生,童心再現的游玩天地。
典型景觀規劃必須保護景觀本體及其環境,保護典型景觀的永續利用;應充分挖掘與合理利用典型景觀的特征及價值,突出特點,組織適宜的旅游項目與活動;應該妥善處理典型景觀與其他景觀的關系。
3.3.5 交通道路系統設計 在田園景觀規劃交通道路設計,主要以步行或借助其他簡易的交通工具,如:傳統馬車、自行車或電動車等,對生態環境進行視覺中的感知。在規劃設計中,應該將生態學思想融進道路網的布置當中,尊重客觀自然規律,不破壞自然,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系。在游客游覽各個景點的時候,景觀視線變化較大的區域,應該利用植物和村落建筑以及道路的布置進行調整。道路的設置應該滿足各個景點功能需求上的連貫,比如消防、送貨、清理、緊急疏散等道路功能上的安排體系化、合理化。
3.3.6 植物配置 田園景觀規劃設計,從植物造景來說,在植物的選擇上應選鄉土植物,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地方特色。在此基底上加之園林要素,通過規劃設計合理搭配山石、建筑、水體、植物,營造出供人們欣賞的美景。在造景手法上,不提倡大量的對稱式、規則式種植,而應該多用叢植、散植、片植,路邊植物帶可種植為花鏡的形式,這樣更加和諧自然,更有效的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4 小結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飛速發展,我國城郊空間田園景觀規劃設計還處于初級階段,且設計思路和理論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本文試圖通過對城郊空間的田園景觀規劃設計的思路及理論研究,總結出適合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可持續發展城郊的空間景觀,具有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謝花林,劉黎明,李蕾.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園林,2003,(3):39~41.
[2] 王云才,劉濱誼.論中國鄉村景觀及鄉村景觀規劃[J].中國園林,2003,(1):58~58
貝聿銘有言“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規劃”。因為景觀規劃處于一個交叉領域,它與地區旅游發展的各個部分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接,每一個部分都不能忽視,通過景觀規劃,可以將各部分合理、有機、系統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生態性的整體,只有合理科學的規劃設計,才能讓地區旅游發展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景觀規劃的特點
景觀規劃的本質就是要達到“天人合一”,它要求把環境設計與人的精神相結合,規劃出更加符合本地區地方人文特色的旅游景點。景觀設計并不是簡單的視覺設計,它的設計涵蓋面非常廣,大到整個城市甚至跨城市規劃,小到一個垃圾桶的設計,這都是景觀設計需要注意的部分。它要求在滿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的同時,達到物與人、物與景、人與景的和諧統一,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目的,在突出城市特色的同時,滿足人及自然的需要,是一門以空間技術為核心的工程技術。
旅游規劃是以城市本身的自然、人文、地方特色為依托,以旅游者的需求為導向,對本區域旅游資源進行全方位的統籌和設計。
二、景觀規劃的原則
(一)綜合效益原則
整體布局的效果好,才能實現經濟效益、自然環境保護的雙重統一,所以,整體布局規劃前,要考慮好景觀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產生的生態效益,最重要的是要注意避免對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盡管有些不良的影響可以彌補,但有些無法逆轉的惡性規劃所產生的后果是無法彌補的。這就要求規劃者在做整體布局規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護生態的平衡,要結合自然,合理地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規劃體現出自然本來的生態美、城市人文景觀的和諧美和融洽美。
(二)整體優化原則
如果要達到理想中的綜合效益,就一定得遵循整體優化原則,就是把整個規劃區域作為一個系統。每個區域所能承載的游客數量都是不同的,都會有自己的承載限度,所以對于景觀的規劃設計,一定要嚴格地控制旅游區的游客數量和游客設施,要設計合理的游客容納量,合理錯開游客高峰期,從整體的高度上注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三、景觀規劃的作用
對旅游區進行合理的景觀規劃設計有諸多的作用,從大的方面來講,可以推動地區生物多樣性的發展?,F在很多城市都在發展旅游項目,合理的景觀規劃,可以推動我國城市綠化建設的發展。此外,對于當地居民生活環境、旅游環境等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一)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
合理的景觀設計會提高城市的植被覆蓋率,通過綠化植物的種植,可以凈化城市的空氣、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如果規劃者能夠把城市的文化內涵融入到旅游的景觀規劃中,將會對宣傳城市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并成為城市的形象標志。
(二)有利于景區品質的提升
景觀設計在對旅游地的植被、地形、原生建筑物等各項要素進行分析后,能夠總結出有別于其他景區的獨特魅力,在此基礎上,將這種魅力大力提升,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地方特色,提高游客辨識度,,激發游客興趣,從而提升景區的品質,為景區的發展樹立良好的口碑,增加對游客的吸引力。在提升景區景物質量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居民的幸福度以及生活滿意指數,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總體環保意識,督促人民保護好旅游景區的景觀設置
(三)有利于生B系統的完善
合理的景區規劃設計可以充分地考慮到景區的生態系統,有利于完善生態系統,優化城市的綠化道路建設,通過多種方式建設一套可連續性、可循環的生態系統,提高旅游景區自身生態循環的功能,有利于旅游景區的后續發展,造福子孫后代。
(四)有利于環保意識的樹立
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將很難恢復,在進行旅游區的規劃設計的時候,需要將景觀規劃納入到旅游規劃的體系中,可以促進旅游區資源的循環發展,減少旅游開發對環境的破壞,促進旅游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實踐案例
位于四川攀枝花市東區銀江鎮的阿蜀達花舞人間景區,是一個集陽光休閑、生態觀光、山地游憩于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阿蜀達地區有著600多年的歷史,背靠蒼翠官山,擁抱天壽湖,環境十分優美秀麗。阿蜀達在景觀規劃中花費了很多心思,一方面,設計師在規劃的時候考慮到周圍環境的特色,種植了大片樹木,構成一片森林氧吧,在不同的區域種植了不同的鮮花、水果,使得阿蜀達花舞人間風景區幾乎月月有鮮花,季季有鮮果,構成一大旅游特色,吸引了很多游客前來。另一方面,阿蜀達地區多彝族,彝族的文化保存良好,設計師把這種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景觀設計中,開辟了很多彝家壁畫,吸引了很多熱衷于此的游客??傮w來說,阿蜀達花舞人間景區的景觀規劃設計在旅游設計中確實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
五、結語
將景觀規劃運用到旅游規劃中,將自然與人結合起來,才能將旅游區規劃的更加地合理,才能增加旅游區的吸引力,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環境的可循環發展,改善旅游區的生態環境,提升旅游區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關鍵詞:思路 規劃設計 旅游地景觀
旅游地景觀規劃設計是在一定尺度上對資源的再分配,通過研究景觀格局對生態過程的影響,在景觀分析、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從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出發,確定景觀單元及其組合方式,選擇合理的開發利用方式,提出景觀資源的合理利用方案。在景觀的空間形態結構中,通常以斑、廊、基三元素為基礎建立相關的景觀生態網絡結構,完成規劃者對風景區從視覺景觀到景觀格局、功能的規劃設計。
一、織金洞生態旅游地景觀規劃設計思路
織金洞生態旅游地景觀規劃突出生態保護性開發特色:從整體到局部,從宏觀到微觀,對景區優美的山水環境空間形態盡可能地加以保護,適度開發,力求與自然生態環境緊密結合?;趯ψ匀槐尘暗姆治?,本著景觀生態整體性的保證和空間異質性結構圖式的設計兩大基本思路,先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景區規劃設計,再在分區規劃設計上進行旅游活動密集區與分散區的重點規劃設計。這三層規劃設計都基于景觀的斑―廊―基結構進行,并把功能規劃與結構規劃結合到這三個規劃設計層中去。同時,各個層次都突出其大致的主題與形象構想。
二、織金洞生態旅游地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
生態旅游地的發展依賴于高品位良好的生態環境,故在總目標的前提下,確定其基本目標為生態旅游資源及其環境的保護――物種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及資源利用永續性的保護。生態旅游是一種以自然生態得到保護為主要預期結果的特殊旅游,是以毫無雕琢的自然美景為取向的旅游,綠色景區是其核心,是整個旅游活動的中心和依托。認識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是生態旅游的最主要特點,它反映了人們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望。但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未出現一個在成功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而不對旅游地造成任何影響的旅游規劃。所以,織金洞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是第一位的。為了遵循生態倫理,只能進行有限量的開發,在開發過程中既不應花過多精力去改變旅游地的資源條件,也不應過多地去建設旅游娛樂設施和基礎設施等實體,重點是設施組合、景點優化,使人為設施與自然景觀和諧,維護景觀的多樣性并增強其自穩定性。其第二目標是實現織金洞旅游地社區經濟的發展。在確保生態旅游者獲得非凡體驗的同時,使環境變化維持在可接受范圍內,使社區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完全不講經濟效益的旅游規劃是不切實際的。只要在環境承載范圍內,通過形象策劃和廣告宣傳吸引大量游客是應當鼓勵的,力爭給生態旅游地帶來好的經濟效益,以促進旅游資源利用的良性循環。但這與大眾化旅游“吸引盡可能多的游客,賺取盡可能大的利潤”的經營理念不可同日而語??傊?,實現旅游的持續發展和自然環境有效保護是其開發規劃織金洞生態旅游地景觀的雙重目的所在。
三、織金洞生態旅游地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景觀是由一系列生態系統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整體。因而,景觀生態系統最本質的屬性是其整體性??椊鸲瓷鷳B區內生態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資源的多樣性及利用的多宜性,開發利用的多目標、多層次性,客觀上要求從整體出發??椊鸲瓷鷳B旅游地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應從全局、綜合、系統的觀點出發,把構成景觀整體的所有元素都作為設計變量和目標,并從“整體”上來思考與管理。同時,將人類需求同景觀的自然特性與過程相聯系起來,關注較宏觀尺度上的資源配置,強調宏觀的綜合整體效益,謀求經濟、社會、環境三效益協調統一與同步發展,使景觀系統結構和功能達到整體優化狀態。
(二)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原則。對某一碎裂種群的保護,往往從局部的生存環境考慮,設計適宜的保護區,與此同時,人為地將它與外界隔絕。但從長遠角度考慮整個景區生物種群的保護,必須從宏觀上研究不同碎裂種群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保護,如建立合理的緩沖區和生態廊道等,在加強不同棲息地之間的聯系的同時,促進生物種群之間基因交流,提高物種多樣性。
(三)異質與多樣性原則。異質性的內涵是景觀組分和要素在景觀中總是不均勻分布的,一個景觀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性質和地位土要取決于它的時空異質性。時空異質性的交互作用是導致景觀生態系統演化、發展與動態變化的根本原因。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發展、維持和管理是景觀規劃與設計需要考慮的對象多樣性是在一個給定系統中環境資源的變異性和復雜性程度。多樣性的存在對確保景觀的穩定,緩沖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干擾,提高觀賞性方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多種生態系統的共存并與異質性的立地條件相適應,既能保證旅游區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又能保障景觀功能的正常發揮,還能使景觀的美學效果達到極高的水平。因此,多樣性既是織金洞生態旅游地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準則,又是景觀管理的結果,旅游地的規劃的重點是景觀的多樣性的維持、旅游空間多樣化的創造,以滿足都市人擺脫單調城市景觀,“返樸歸真”,貼近自然的渴求。
(四)生態美與自然優先原則。生態美包括自然美、生態關系和諧美和藝術與環境融合美,它與強調人為的規則、對稱、形式、線條等傳統美學成鮮明對照,是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最高美學準則。旅游者游賞風景主要目的在于求美。而美除來自人工風景外,最重要的還是源于自然界,表現為多種自然美感,如雄偉美、險峻美、奇特美、幽深美、秀麗美、格局美、珍稀美、聲響美等。從審美體系總覽,它可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順適,即給游人以和諧、統一、融合、舒爽的美感;二是奇突,不平淡,即具有“超群脫俗”、“新奇奪目”的誘發力。這些美感無不產生于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因此,織金洞生態旅游地景觀的規劃與設計必須美化環境,增強對游人吸引力的功能。生態美具有三個基本特征:生命力、和諧、健康。生命力特性要求我們規劃設計的旅游地景觀應具有良好的生態循環再生能力;和諧性要求旅游地人工與自然互惠共生,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健康性要求在爭取人工與自然和諧的前提下,創造出無污染、無危害,使人生理、心理得到滿足的健康旅游環境??傊?,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是本地特色的最基本體現。任何一項旅游規劃都應遵循最小變動的原則,做符合原自然本質的設計,即設計尊重自然。
參考文獻:
[1]劉緯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發展初探[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 2002,(04).
[2]方海川.景觀及旅游景觀特征探討[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 2002,(03).
對于園林景觀在規劃設計中的應用這一問題,可以通過一個具體的實例對其進行分析說明。我國西部某城市的道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采用了景區分界方法。即將整個規劃設計工程分為四大景區。每一景區的規劃設計情況如下:第一景區為路側綠地。之所以將其劃分為第一景區,主要是因為該條道路與機場和高速公路相銜接。因此,在具體的規劃設計時,首選方案為圖案式園林規劃設計法。圖案式園林規劃設計不僅具有整齊、嚴肅的觀賞效果,而且在植物方陣的排列上會呈現出一種特有的大方的感覺。除此之外,由于該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比較深厚,因此在園林規劃設計上一定要體現出城市風貌。具體的規劃設計方案為:將路側綠地的植物分成4個層次,分別為落葉喬木層、常綠喬木層、常綠灌木層以及色葉灌木層。在以上4個層次中,落葉喬木層和常綠喬木層以及常綠灌木層充當背景,色葉灌木層為主體。這樣的園林規劃設計方案不僅保證了所選植物的多樣性,而且做到了群落的穩定性。最主要的是,以上四種植物均具有良好的觀賞特性,而且在具體的布置過程中采用了列植的方法,充分渲染出整個道路莊重而不失靈動的氣氛。第二景區為另一路段的路側綠地。該路段的園林規劃設計不僅要考慮園林本身的觀賞性,而且要結合路段所處位置的特點做到統籌安排、整體規劃,需要照顧到路段附近居民休息、娛樂的需求。
二、第二景區園林規劃設計的方案為規則式植物配置
在其中穿插了一些路側游園的元素。該路段園林設計的植物配置層次分別是:高大喬木層、常綠喬木、常綠灌木以及色葉灌木層。第三景區為生態長廊路側綠地。該路段園林植物的配置主要為生態群落。要求園林規劃設計既體現出自然景觀自然性,又不失生態長廊的整潔感。需要注意的是,該路段的設計重點是交叉路口。因此,整體的園林規劃設計以植物造景為主,這樣不僅能夠展現出整個園林的特點,而且能夠營造出一個小型的生態群落。具體的設計方案為:道路最外層為新疆楊,并且貫穿整個第三景區。與此同時,在新疆楊前面,種植一些常綠植物、花灌木以及地被植物。通過以上幾種植物的精心搭配,從而營造出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第四景區為文化游園路側綠地。該路段的園林規劃設計一定要體現出城市文化。具體的設計方案為:將日晷、迎賓馬車以及迎賓方陣作為整個園林規劃設計的主線,以上元素都是該城市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縮影。整個第四景區的園林規劃主要為喬木,同時根據多樣化的園林規劃特點進行綜合的植物配置。這樣不僅做到了群落景觀的豐富,而且保留了整個群落的原始性。除此之外,正是由于石雕、日晷、驛站等裝飾品的設計,才使得整個園林規劃更加生動。
三、結語
通過對以上園林規劃設計案例進行分析,能夠幫助讀者在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方面有新的認識。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目的在于創造出一個具有很強觀賞性的景觀生態系統。因此,生態群落理念是整個園林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除此之外,要將硬質景觀很好地融入到植物生態系統之中,而且其所占綠地總面積的比率一定要適中??傊?,園林景觀設計一定要師法自然,要特別注重加強設計中的生態應用的科學性。
關鍵詞:濱水區:景鞏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7-0126-03
臨沂,魯東南地區重要城市,素有“現代商貿城”、“濱水生態域”、“歷史文化名城”之美譽。沂河是流經臨沂市最大的一條河流,河面寬闊,水質良好,是城市景觀塑造中不可多得的自然要素。沂河之水孕育了臨沂的文明,也見證了臨沂曾有的繁榮。沂河濱河景區的規劃建設,是科學的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是把臨沂打造成宜居城市、和諧城市的必然要求。
1 臨沂沂河濱河景觀設計實踐
1.1 景觀設計理念
城市中的河流是寶貴的自然資源,沿河綠帶是市民重要的休憩娛樂場所,也是城市居民認識自然、接近自然的天然廊道,更是都市中塑造景觀的良好素材。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從臨沂市水域塑造的整體規劃思想出發,力圖營造出一種自然生態型的景觀序列。設計的焦點是既要打破由于用地的狹長而易引起的單調性,又要創造出連續、動感的“長幅畫卷”的景觀特質。
1.2 景觀規劃設計
景觀規劃設計范圍為北外環路至沂河北大橋的沂河段,西岸與柳青河及南坊新區為鄰,東岸接河東區。該段為沂河流入市區的上游區段,水質清澈,沿岸景觀秀麗,保存有大量的林地。隨著南坊新區市政服務中心的建設,該區段的功能定位及城市景觀性格也將隨之發生改變。它將成為與市政服務中心區相呼應、并為該區居民提供休閑娛樂、接近自然的場所。該區段河道中心線長度約6.6km,分為石頭記、在河之洲、假日水岸、濕地園、碧河綠島、繽紛世界等六個景區段。
1.2.1 石頭記景區
該景區以歌頌和反映沂蒙歷史、沂河風貌為主題的大型浮雕墻為主要景觀要素,結合綠色廣場、迎潮廣場等沿河開放空間并以休閑廊架使之相互貫通,從而形成一條沿河親水岸線。它既是游人的活動路線,為游人提供觀賞河川景觀的不同視點,同時又是對岸的觀賞目標。
1.2.2 在河之洲景區
該景區以野趣為中心思想,以植物造景為主,設置釣魚臺及垂釣設施,并引入小溪及河灣,穿插以林間棧道,為游人提供較為密閉的空間環境。該景區以其幽靜的性格與其上段的“石頭記”景區形成對比。
1.2.3 假日水岸景區
該景區利用現有岸線,通過以引水渠的方式辟出一個小島,在較為獨立的小島上利用其現狀良好的沙地,處理出獨特的沿河沙灘岸線,為游人提供假日休閑的良好場所。為了更加突出該河段的河流自然特性,將采用自然栽植的手法。河岸采用“多自然工法”的河岸處理技術,對局部河段的斷面形式進行親水性處理,使得綠地更加接近河岸,并運用生態學原理,在局部段落砌筑岸邊短堤,以期利用河流的自然積淀來形成岸邊綠洲,為河流的整治改修后生態的恢復創造條件,從而使得這條河流更加自然化而更少人工的斧痕。
1.2.4 濕地園景區
該景區由于其河灘寬度有限,將限制游人的沿河活動空間。本設計依據其現狀條件及該段所處的河段位置,將其設為一個生態濕地園,為水生動植物及鳥類提供棲息場地。該區內的河岸處理手法類似于假日水岸景區。
1.2.5 碧河綠島景區
該景區內的河灘寬闊,與濕地園景區形成鮮明對比。根據這個現狀地形特點,在河灘內開辟河道,塑造更加宜人的、易于接近的水體空間尺度,與沂河寬闊的主河道形成對比。小河道兩側的河灘利用水上棧道及各式小橋相連,使其分而不斷。長條狀的島兩側臨水,既豐富了景觀層次,又達到了“步移景異”,咫尺之內可以體驗兩種迥然不同的水景有趣效果。
1.2.6 繽紛世界景區
該景區內的主題景點是一個結合地形所設的沿河下沉式舞臺,并與帶狀沿河廣場共同形成游人的活動中心區域。該景區還利用植物造景及河岸的處理,為游人提供接近水面、觸摸沂水的親水系列空間。
1.3 沂河橫斷面景觀設計
河川景觀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它的橫斷面景觀構成上。
從斷面的構成上,河川斷面一般分為河面(河床)、河灘、河堤及堤外綠化帶等板塊。沂河的河面非常寬闊,這就為塑造河川景觀的特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一些水上活動如劃船等也便利地展開。
河灘是重要的親水空間,是人們可能進行的一些與河流有關的休閑活動如垂釣、戲水等活動區域,也是體現河流景觀獨特風貌的重要部分。根據沂河的現狀,堤岸的河灘在不同的河段情況很懸殊。它們或寬或窄,或有或無,并不能連續。根據國外河灘設計的經驗,應盡可能保留與擴大河灘面積,以豐富河川的岸線形態,并為城市居民提供親水的活動空間。河川景觀的價值也正體現在這里。
河堤是水利設施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是重要的景觀對象,在滿足防洪的基礎上,河堤應盡量采用一些自然工法如天然砌石、自然駁岸等方法,而不是全部做成一道混凝土墻而無法進行綠化。沂河的部分河段結合堤防開設濱河大道是一種很現代的河川景觀塑造模式,既滿足了城市交通需要,又增加了沂河的觀賞動線。河堤內側的坡面應結合種植設計,鋪以草坪等,進行垂直綠化,使之成為綠色河堤,同時要對陡峭的坡面段落進行細致的推敲,用變坡度的手法使之成為幾個板塊以緩和坡度或在視覺上減小巨大的坡面對人的壓抑感。
堤外綠地設計
對于堤外綠化帶,它的功能主要是提供河川空間景觀的大背景。它既是從河堤內向外看的景觀背景,也是從河岸的一邊向對岸看的景觀背景。為利用好這一寶貴的城市空間,設計中充分考慮各區段相鄰城市用地性質,根據城市區段的性質與氛圍來塑造綠地段落的性格,并與堤內的綠地緊密相連,使堤內與堤外的綠地系統融為一體,據此營造出域市森林、疏林草地、河邊林地、街道綠化等不同風情、不同功效的綠化景觀序列,做到連續而不單調,變化而不脫節的城市綠色廊道。
1.4 濱河路沿路景觀設計
濱河路是沂河兩岸的堤頂道路,既是重要的城市干道,又是觀賞沂河風貌的快速游覽通道。由于其顯要的高程位置并位于景觀區中的敏感位置,它本身的景觀形象也對整個景區的景觀品質產生決定性影響。
濱河路既有城市干道的共性,又具有極強的景觀要求。本設計力求在兩方面都能兼具。對于車內游人,考慮到行車速度,車型道路兩側的種植設計及景觀單元采用大尺度、大塊面的設計手法:而對人行道部分進行特別的重點處理,充分滿足行人在沿路隨時隨地可能產生的休憩、駐足觀賞等行為需求,為其提供逗留空間并與周邊景觀融為一體。
2 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通過臨沂沂河濱河景觀的規劃設計可以看出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應注重以下幾項原則:
2.1 整體優化原則
從濱水區自身來看,濱水區的設計在整體上應具有和諧感和整體感。雖然因各地塊屬性、自然環境的不同,濱水區內各部分在使用性質上會有所差異,但是整體來看,各地塊之間的設計風格、綠化形式應該統一。城市的濱水區與市區之間要加強聯系,防止將濱水地區孤立地規劃成一個獨立體。規劃濱水區時要時時想到整個城市,把市區的活動引向水邊,以開敞的綠化系統、便捷的公交系統把市區和濱水區連接起來,保持原有城市肌理的延續。另外,還要求設計者研究濱水空間對城市的影響,要從城市整體和區域空間來考慮城市濱水空間的構成形態和涵蓋功能,以促進城市的整體活力和繁榮。
2.2 景觀多樣性原則
景觀多樣性是描述景觀中嵌塊體復雜性的指標。它包括斑塊多樣性、類型多樣性和格局多樣性。多樣性對于景觀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既是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準則,又是景觀管理的結果。由于城市景觀中自然生態系統少,應適當補充自然成分,協調城市景觀結構。在補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種的多樣化,避免物種單調、結構簡單的狀況廊道、嵌塊體形式多樣,大小嵌塊體相結合,寬窄廊道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通過多樣化的景觀配置,提高景觀異質性。
2.3 地域特色原則
每一景觀都有與其他景觀不同的個體特征,這些個體特征的差異又反映在景觀的結構與功能上。不論從生態還是地理、歷史、氣候、文化差異等角度看,每個城市的濱水空間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點,這些地域差別形成了紛繁多彩的風格與特色。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應該強調利用城市所在地域的區域環境特征,保持和維護特定區域環境及生態的獨特性,因勢利導,選用地方材料,造就各具特色的城市濱水空間環境。
2.4 人性化原則
在城市濱水區景觀設計中,設計師要注意一切設計都聯系人的生活與尺度。只有建立在對現代人的心理、行為分析的基礎上,才會使濱水景觀設計的內涵得到更大的延伸,遺失了這一點,濱水空間景觀設計就失去了它的靈魂,成為與城市環境良性循環相抵觸的消極因素,成為“為設計而設計”、與現代人需要相抵觸的東西。在城市濱水空間的營造上,一定要考慮人的多層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達到空間環境與人行為活動的有機統一。
2.5 綜合性原則
城市濱水區的景觀規劃與設計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對濱水區的分析不是某單一學科所能解決,也不是某一專業人員所能完全理解并作出合理的決策。城市濱水區的景觀規劃與設計需要多學科合作,包括景觀規劃者、土地和水資源規劃者、景觀建筑師、景觀設計師、生態學家、地理學家等。
3 結語